走进课内外古诗 训练学生的口语
走进课内外古诗 训练学生的口语
彭茂旗
整个小学课本中只精选了80多首古诗,所选古诗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也是训练学生口语最好的教材。在古诗积累中,我从诗的“美”点入手,让学生口诵心惟,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的大门体味语言美,较好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看图赏析练说
古诗中有许多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很美,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指导学生反复熟读、吟诵后,对照文中的插图,欣赏诗中的美景,并以“这首诗美在何处”为题,让学生说几句话。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
有的说:“这首诗美在天空、枝头的景物。那新绿的柳枝上有一对黄鹂在欢唱,万里晴空一对白鹭在蓝天自由飞翔。”
有的说:“这首诗美在门前窗外的画面。门前,那浩瀚的长江停泊着来自万里东吴的船只;窗前,可以远眺积着前年白雪的西岭。”
有的说:“全诗美在一个 ‘含’字。诗人是在屋里向窗外远眺,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雪山,江中的船只,都好像是镶在画框中的画,这画面多美啊!”
还有的说:“画面景物美,色彩更美。‘黄’‘白’‘翠’‘青’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令人赏心悦目。”
这样,看图、读诗、练说,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不但有了表达的内容,形式也多样、口语也流畅丰富了许多。
二、设计图画练说
《鹅》这首诗,短短十八字,却活生生地勾画了一幅生趣盎然的白鹅浮水土。在教学中,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印制的白鹅轮廓图后,说:“怎样画,会使这只大白鹅更美丽呢?”生画毕,我让学生上台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自己指着自己的画介绍自己画的理由:
生1:“从‘白毛’看出鹅全身的毛是白色的,与白纸相同,所以不必涂色。”
生2:“从‘红掌’知道鹅掌是红色的,所以我把它的脚掌涂成了红色。”
生3:“从‘绿水’中能看出鹅在水中游,所以我画上碧绿的河水。”
生4:“从‘白毛浮绿水’中的‘浮’,我还知道水线应画在白鹅身子上部。”
生5:“从‘红掌拨清波’中,我知道鹅掌在水中划动,会漾起波纹,所以我把水波画成了曲线。”
生6:“从‘曲项向天歌’里,我知道鹅伸长脖子在叫,所以我把白鹅的脖子画得长长的,嘴画得大大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边看图练说,一边吟诵诗句,学生边读边说,便浮现画面,借助图画帮助学生欣赏古诗的绘画美,较好地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分角色表演练说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虽朴素自然,惜墨如金,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平和清新的自然图景:云雾茫茫的群山,苍翠欲滴的青松,一老一少置身其间,一问一答,上演了异常生动活泼的短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点,在表演中练说,较好的体现了人物形象之美,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
生甲(寻者):“喂:小童子,你好!请问你师傅哪儿去了?”
生乙(童子):“您好!(与寻隐者热情握手)您找我师傅呀?师傅他上山采药去了。”
生甲:“请告诉我他在哪座山上采药?”
生乙:(指了指身后)“就在这座山上。”
生甲:“这座山的哪座山头呢?”
生乙:“山上云雾缭绕,具体在哪儿我也不知道。(边说边摇头)”
学生讲完,教师小结:寻隐者没有遇见隐者,隐者是什么样的呢?这正是作者用心良苦所塑造的形象,他在寻者与童子的对话中蕴含着。诗的字里行间将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隐隐彰显出来。这样,作者真正塑造的始终未出现的人物——隐者,在同学们的心中更加增添了神秘色彩,留下欲说不能愈想说之感。
四、品词析句练说
我国古代的诗词,讲究炼词、炼句。这就是所谓的“尺幅千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行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地描绘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在练说中进入诗的意境。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从诗句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从‘生’字我看到了香炉峰上云雾腾腾的样子。”
生:“我看到了山峰上升腾的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紫红的色彩,在香炉峰上轻轻飘荡着。”
生:“一个‘生’字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浮动、升腾的美妙情景。”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用得真好,它好在哪里?
生:“一个‘挂’字,使我联想起《瀑布》中的诗句,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生:“一个‘挂’字还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显示出倾斜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美丽壮观。”
师:你是如何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下”字的?
生:“我认为山高而且陡,水流如飞。加上一个‘下’字,形容瀑布飞流的速度极快。”
生:“我好像听到了瀑布发出的巨大而动听的声音,就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生:“我好像看到瀑布直冲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好像是烟,好像是雾,又好像是尘”。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疑”字,又是何等精妙?
生:“一个‘疑’字,我们看到诗人想象丰富:那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下来了,真是奇妙!”
生:“‘疑是’是‘好像是的意思’,是比喻,把山上的云雾写动了,让人感觉恍惚缥缈、似人间仙境的美妙境地。”
这样,学生在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展开想像,品词析句,就会使口语训练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启发联想练说
一首好诗,往往能把人带进一种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仅二十个字,时而是天上的明月,时而是游子的思绪,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优美境地。学习此古诗时,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伴随老师播放的深沉舒缓的音乐,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力,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诗歌的意境: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中,作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什么?
生:“我觉得作者好像看到了故乡那熟悉的青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庄稼、满山遍野的野花。”
生:“作者好像看到了孩子们在月光下捉迷藏,捕萤火虫。”
师:诗人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诗人好像听到了故乡的鸡鸣狗叫、蛙唱蛐吟。”
生:“诗人好像听到农家的孩子在月光下听自己爷爷奶奶讲故事。”
生:“诗人还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否长高了,是否上学了。”
生:“诗人也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在家乡的辛劳,更想到了自己年老的父母是否还健康。”
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教学时老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还让学生说说怎样在自己的作文中去运用这些佳句。
师:“说说怎样运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
生1:“我们德阳的旌湖晴天时,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我们坐在小艇上感觉旌湖格外的美丽。所以我以后在描写旌湖晴天美景时我也会用 ‘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夏天我看见德阳东山晴天时树木葱葱郁郁,茂盛的枝上有一大群一大群可爱的白鹭在上面嬉戏,那景色非常美丽和壮观。可是天上下着雨的时候那美景在雨帘下蒙蒙胧胧的,我觉得东山的景色更美。所以,我要用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东山的雨景。”
师:“那又怎样运用‘淡妆浓抹总相宜’呢?”
生1:“公园里无论用鲜花点缀,还是用绿草打扮都能让公园美丽,所以我描写公园美景时我可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
生2:“我妈妈白皙的脸上不管画浓妆还是淡妆都很美,所以描写妈妈相貌时我可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
这样联想练说,让古诗意境得到升华,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补充,是自然和人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古诗教学从再现到创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的目的。
六、每日一诗练说
虽然小学课本精选了80多首古诗,但每一学期教材只选那么四五首,这对学生的积累是不够的,所以我帮助学生学好课内古诗,走进课外古诗,拓展学生的视野。黑板的一角是“每日一诗”的阵地,班上所有学生人人参与,所选古诗必须是课本之外有意义而且健康的。课余自己选材,自己诵读,自己结合注释理解或请教别人帮助理解诗句意思,再将古诗认真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次日利用十分钟该同学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像模像样的教读、讲解,老师再加以补充。这首诗每一个学生都抄写在自己的《古诗积累》小册里,当天每一节课的开始全班一起诵读该诗,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能背诵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练说、练读的兴趣渐浓,还将积累更多、更好的古诗。古诗词的赏析,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德阳市教科院2015年教师优质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